- 描述
描述
亞洲主教會議中有關宣講耶穌,比較顯著的策略除了強調智慧基督論外,同時建議了以講故事的方式更能適應亞洲人文民情。自從︽教會在亞洲︾宗座勸諭頒布以來,我們首先嘗試的是耶穌的智慧特徵,多年以來的成果已成為一本書(︽耶穌,智慧導師︾,光啟)。現在注意到講耶穌的故事。故事應該動聽,因此不免藉著想像來適應聽眾;然而又得合乎信仰,至少不該離譜,使福音失真成為傳奇。其實四部福音都有一些故事形態,楔引前後文,以天主國來臨的訊息連結耶穌的言行,以及公開生活的事蹟。而且每部福音的耶穌故事,各由作者自己的神學思想予以定型,成為固定的基督論。此非我們現在所要討論。依我看來,比較實際的是重講四福音的耶穌故事。我們應該嘗試根據這個教會指示的方向講耶穌的故事,而且比較專業性地從事這項工作—甚至視它與台灣教會的福傳具有密切關係。
其實,故事是一種特殊的文學類型,不是人人會編,也非人人會講。民間今日尚保留一種稱為「說書」的職業,業者必須受過訓練,同時講出雅俗共賞,甚至老少咸宜的故事。的確這類說書行業逐漸式微,不再流行;不過,說書的體裁尚能為福傳工作提供一種可能的選擇。無論如何,基督宗教的福傳能夠不講耶穌基督嗎?不講福音故事嗎?答案是顯而易見的。那麼,說書的體裁與方式仍該是一種選擇。前教宗若望保祿二世也曾指示以講耶穌的故事作為亞洲福傳的途徑。
然而,講故事也不是人人都會,講得動聽仍須「名嘴」。於是兩方面的準備工作需同時進行。首先,我們相信今天仍能找得到數位職業性的「說書先生」,雖然這個行業已經昔非今比。其次,更加重要的是根據福音經書,編寫耶穌的故事,而且該是專為說書應用的耶穌故事。這兩方面如果成功,我們可以講耶穌的故事了。
上述兩方面的準備之後,至少可以嘗試訓練說耶穌故事的傳道者去講耶穌的故事。當然最後的適應工作是必須的,也是假定有的,因為講故事應該與聽眾或對象配合。這是講故事者必須具備的訓練:適應聽眾的年齡、教育程度等等,都是說講時應參考調整的因素。
講一則耶穌的故事!台灣天主教會不論在都市,或在農村,都能夠嘗試。首先由於這是適合我們文化的方式,其次普通所指的宣講或演講,往往無法娓娓動聽,不如故事般貼近聽眾或讀者,引發共鳴。既然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為亞洲教會提出以講耶穌故事作為福傳選擇,那麼值得我們如此考慮。
這事我在多年之前早已回應,近來鑒於台灣天主教的傳教實況,又使我想了起來。總之,天主教福傳無法不引人認識耶穌,其實祂自己才是福音。我想,叫人直接讀四部福音,並非理想的方法:講耶穌的故事給人聽,該是更為直接。當然,我們必須注意,有向大人講故事的方式,也有向小孩講故事的方式,這是講耶穌故事的人之所以需要訓練的理由。
教宗的文件是一九九九年頒布的,我們再次提出這個課題來,期待有人回應與嘗試!
我們先試著探索如何編寫耶穌的故事,它實在假定許多層級和面向,幾乎該是團隊性的工作。因為新約聖經中的四部福音,以及前三部所謂的對觀福音,經過近代以來聖經學家的研究,今天教會當局不但肯定,同時也公布他們的成果,並教導信徒,福音書是怎樣經過三個不同階段而成為我們現有的三部:瑪竇、馬爾谷與路加著作。我們可以扼要地把三個成書階段寫在下面。
首先,也即第一階段,是真實福音的生活階段。耶穌在祂的時代中生活,祂在加里肋亞境內的開始宣講與活動,然後自北向南,經過撒瑪黎雅,最後去了耶路撒冷,末了在那裡死亡、復活、升天。
其次,福音成書的第二階段,是第一手福音材料的宣講。這階段產生了宗徒們將耶穌言行向耶路撒冷猶太聽眾宣講的資料。那些資料顯然已把耶穌的言行,為了適合聽眾背景,以及達到宣講的目標而有所調整。當然他們認識耶穌的啟示,知道祂的真諦,絕對不會把祂扭曲,然而他們都非咬文嚼字的宣講者。這是福音成書的第二階段,簡單地說,它是耶穌復活升天之後,宗徒宣講基督的時代,應當已經留下不少分散在初期教會中的史料:也就是宗徒宣講耶穌時留下來的資料故事。
最後,即三部對照福音成書的第三階段,這個時期我們今天稱為馬爾谷、瑪竇與路加三部福音陸續成書。原則上應該有三位作者;嚴格而論,更好稱他們為編輯者,他們為了自己讀者的需要,著墨、取材和適應讀者文化、教育背景地各自完成一部福音。三部福音於是各自成書,稱之為對照或對觀福音,因為他們之間異中有同,在重要的基本事件上,為各自特定的讀者對象編寫耶穌的故事。
如此對三部福音的編輯解釋之後,再回到另一個主題,亦即有關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指示亞洲教會宣講耶穌基督的方法,他認為:「大致說來,說故事的方法近乎亞洲文化的形式。」本文於是構想向台灣人講耶穌的故事。